阿宅的投資路走得辛苦, 繞啊繞的走了不少冤枉路, 到頭來才發現當初的選擇才是最好的. 但說冤枉也不冤枉, 就像打棒球一樣, 某個動作自己也知道不對, 也知道對的該是怎麼做, 但就是做不出來, 現在開竅了才知道, 做不出來, 是因為其它部位的動作沒有配合到, 所以那個動作做起來就卡卡的, 當然也就一直錯了, 就這樣頭昏腦脹, 日思夜想, 直到某一天, 一切都對了, 自然也會作了, 於是突飛猛進, 投資,......也是這麼回事.
        早在二、三年前, 阿宅就知道買股票最重要的是"盈餘", 也做了飆股與盈於相對關係的研究(http://yyp20.spaces.live.com/blog/cns!E25618A18D45AE0E!1405.entry) , 但就是因為不懂總經, 在降息循環裡被巴得一塌糊塗, 後來總經有點概念了, 偏偏技術、籌碼面又不懂, 在無基之彈中猜頭部放空又被巴一次, 後來學乖了, 研究了過去十年的走勢, 研究籌碼、指標, 做回測, 好不容易盤看得懂了, 上回崩盤前很快的閃掉, 偏偏又因為某次看雜誌報導有人從每天漲停的個股找強勢股買進, 也可以成功, 於是想說要買天天噴漲停的個股, 每天沈迷在漲停表中, 結果發現這樣買失敗率其實高得要命(有50%吧...), 自己心煩意亂(顯然這方法不適合我...), 真的買到好股又抱不住, 弄得2009年也是普普通通.
        繞了一大圈, 又回到原點, 就像打棒球一樣, 冤枉路走得不冤枉, 總經、技術、籌碼、消息、財報都巴了一圈, 才知道股海之深.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威廉. 歐尼爾在<笑傲股市>中提到CANSLIN選股法, 是典型的成長型選股法, 阿宅經過自己的研究及經驗, 做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模式:
C=當季每股盈餘成長, 越高越好.
A=年度每股盈餘成長:尋找顯著成長的公司     
      ==>在台股中, 阿宅以為用季和月成長就很久啦, 就之前的飆股研究, 會狂漲的各股, 有個幾季盈餘YoY>50%是家常便飯.
N=新產品、新經營團隊、表現創新高.   
      ==>或是漲價、供不應求...
S=籌碼的供給與需求: 流通在外股數與大量的買盤需求. 
     =>股本要小, 30億以下.
L=指標股或落後股:相對強度.
     ==>找走勢最強的, 比如大盤殺到半年線之下, 這支還在季線之上.
I=機構買盤支持 
     ==>比如投信或外資或主力剛開始狂買.
M=市場方向
      ==>出貨日、融資券、VIX、外資期貨未平倉口數、均線.
 
阿宅設定以下的選股條件:
 
 
  回測期間是2/6大盤跌到7085點當到個股最高點當天, 股價位置的百分比代表相對季線的位置, 若在100%以上表示股價在季線之上.

  此組選股的績效驚人, 如果閉著眼睛全買的話, 平均績效是59.46%, 若選擇最強的3支, 6217, 5505, 2537 , 則波段最大獲利是114.17%, 同期間大盤反彈幅度僅約15%, 這意味著阿宅只要注意業績最好的18支股票就好了.

        阿宅試著變更選股條件, 比如把"近2季"變成"近6個月", 居然冒出15X支個股, 阿"近2季"和"近6個月"有啥不同嗎? 後來才發現這系統的"近2季", 是指"最新季報的前2季", 比如目前年報還沒發佈, 他最新的財報就是2009-Q3, 他的"近2季"就是2009-Q1及2009-Q2的YoY成長率了, 換句話說, 阿宅用這個條件, 選到的其實幾乎是"過去4季"表現不錯, 最近一個月也不錯的個股了, 無怪績效超殺.

       阿宅後來用"過去3個月"+"近一個營收創新高"選出了62支個股, 不過走勢最強的績效就差遠了, 只有39.23%, 還是比大盤好很多啦, 若是用股價位置>98%來看, 平均績效則有47.72%, 62支全買的平均績效是44.96% 還比最強的幾支高..呵..

       此外, 阿宅以為對產業的了解也會有幫助, 這二組漲最多的, 6217是半導體設備股, 8913、5505是營建股, 5475、1815是PCB原料, 6127、8121是被動原件原料, 4725是化學股, 這一波正是在半導體景氣復甦、台幣升值、原料上漲的背景下發生, 也因此, 這些股票雖然走勢在2/6低點時未必最強, 但在產業趨勢及環境背景下卻可能有最強的走勢, 相對的, 也有離季線不到2%的個股, 表現是一整個鳥.

       阿宅也發現了, 個股會"見頂"的順序不一定會同步於大盤, 有的領先1、2個禮拜, 有的落後1、2天, 不過大部分都還是會隨著大盤跳水, 下回看到大盤跌還拉漲停的個股, 可不能亂追.

 
 
       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yp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